全国名媛凤楼,全国风楼阁平台,栖凤楼品茶app,51pc·mc品茶官网下载

科研要急国家之所急,还要先走一步。
                                    ——赵九章   
研究生教育

第二百期

发布时间:2019-05-15

研究生论坛十五周年暨第200期学术报告会

  为进一步加强研究所文化建设,营造浓厚学术氛围,为研究生搭建高起点、深层次、多领域、最前沿的学术交流平台,自2004年,研究所组织创办了研究生论坛。论坛以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活跃学术思想交流,培养潜心钻研、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为目的。自成立以来,研究生们通过在学术论坛的学习与交流,提高了学术水平,锻炼了报告能力、激发了科研创新的热情,提高了综合素质。
  2019年5月7日,研究生论坛迎来第200期学术活动,研究所组织大型学术报告会,庆祝论坛成立15周年。
  研究所党委书记欧阳飚在开幕式致辞中肯定了研究生论坛自成立以来所做的工作,并对未来提出新的希望,他指出论坛是研究生全面展示自己科研水平及成果的良好平台,可以帮助同学形成积极探索、广泛交流的良好习惯,还要坚持下去。

欧阳飚书记致开幕辞


  应教育中心和研究生会邀请,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地震局的赵连锋研究员、张怀教授、申旭辉研究员、刘立波研究员、杜爱民研究员、章文波教授、陆新征教授、张勇教授、孙文科教授、周仕勇教授、高原研究员等11位著名学者为师生们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内容涉及重力学、地磁学、地震学及工程地震学等前沿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报告会上,广大师生针对报告内容热烈讨论,和报告人积极互动,大家普遍感到获益良多。
  赵连锋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地震测深爆破的区域震相特征》。他通过对在87个不同震源类型的宽带站点上收集的约1000个垂直地震记录进行分析发现,所有的事件中都包含Lg波和瑞雷波,且在中国西北地区已被验证不能区分爆炸和地震。利用基于P/S谱比的判别方法,成功地识别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地震和爆炸震源属性,结果表明,这也可以扩展到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试验场的来源。


赵连锋研究员

  张怀教授的报告《关于计算地球动力学的几点思考》从计算地球动力学的特点介绍出发,逐步引出了当前计算地球动力学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包括强耦合、多圈层耦合、时空多尺度、高速发展的超级计算硬件系统以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包括发展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式系统,发展高性能计算与大数据集成平台以及开发我国固体地球动力学的模式系统。


张怀教授

  申旭辉研究员给我们带来了名为《张衡一号卫星在轨运行初步结果》的报告,整体由三个部分构成:张衡一号卫星概况,在轨运行初步结果,后续发展计划框架?!罢藕庖缓拧钡绱偶嗖馐匝槲佬鞘侵泄卣鹆⑻骞鄄馓逑档谝桓鎏旎教ǎ壳耙丫涤辛巳虻卮磐?、全球电离层状态、地面低频电磁信号记录、地磁与空间天气活动观测、主要地震事件记录等一系列成果。后续工作有:基于平台-载荷-空间环境耦合的高精度数据处理技术,震前空间信息扰动的共性和可重现性特征多维统计研究,多板块、多圈层、多物理场相互作用等等。


申旭辉研究员

  刘立波研究员以《磁暴电离层响应》为题,给我们作了精彩报告,他为我们介绍了电离层的一些基本特点:电离层作为日地系统的一个终端,表现出复杂的变化;电离层风暴是电离层在空间天气事件中的极端状态;电离层行为是电离层物理学中最引人入胜的课题等等,还介绍了目前取得的一些认识,包括高纬度地区电子密度对中纬度风暴响应的差异;风暴时间TEC具有显著的经度差异;即使在组分扰动区,动力学过程也是必不可少的。


刘立波研究员

  杜爱民研究员的报告《金星探测回顾与展望》介绍了金星的基本特点以及天文学家眼中的金星,及对金星所展开的研究工作。目前,围绕金星所取得的重大科学突破有主要有古水标志、大气演化、内部结构、岩石剩磁几个方面。


杜爱民研究员

  章文波教授报告的题目为《大震震源破裂过程的研究》。报告中,他首先明确了震源运动学与震源动力学两者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研究内容,进而提出了在研究震源破裂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运动学模型?;诘卣鸩ǖ墓鄄饧锹迹擞檬Х囱堇砺鄣玫降卣鸲喜闵匣氖奔溆肟占浞植?,其中关键点在于格林函数的准确应用。为了具体阐述研究方法,章教授举出三个有代表性的运动学模型反演实例,进一步加深了大家的理解。报告结束后,多名同学针对老师讲解的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与思考。

章文波教授

  由陆新征教授带来的《基于实测地震动的实时地震破坏力评估(RED-ACT系统)》报告中提出,地震后及时评价不同地区震损对抗震救灾决策有重大意义,而近年来数次重大地震灾害都暴露出我们对灾区实际震损的评价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提出了一种新的 实时地震破坏力评估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方法震级确定,实测地震动确定,动力弹塑性分析有较小的不确定性,使得本方法应用广泛便捷。


陆新征教授

  《破裂过程自动反演研究》报告由张勇教授讲解。首先,以汶川地震为例,地震后的快速反演结果多次用于中国地震局的震后应急工作,在减灾中起到实际作用。这就是自动反演的最大需求,尽可能减少地震后的灾害。其次,仍以汶川地震为例,具体讲解了反演方法的详细过程。再次,根据2013年芦山地震,2014年鲁甸地震及2016年的青海门源地震为例,分析对比了强震模型,INSAR模型和远震模型的优缺点,使在用模型模拟真实地震时更加准确高效。最后,张教授根据可能影响有限断层震源自动反演的四个因素进行了讨论总结。


张勇教授

  孙文科教授以《粘弹地球模型地震变形计算的新方法》为题就研究现状与主要科学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PRT+NIL方法的局限性在于积分回路依赖球谐阶次,地球模型不易确定。且计算量大无法计算内部变形。Post-Widder+NMM的方法级数收敛非常慢,计算量巨大。在研究内容方面,提出一种更高效、适应性更好的计算方法,去模拟体流变模型下震后的松弛变形。并且结合大地测量数据,应用新的计算方法研究俯冲带大地震的整个地震周期的变形。尽管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但关于新方法如何完善?如何根据地震变形的特点, 加速该级数的收敛?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孙文科教授

  由周仕勇教授带来的《数值计算在地震危险性预测中的应用研究》主要讨论了库仑应力与地震活动性变化的相关关系和地震活动性模拟与地震危险性预测。现有的人工地震模拟方法大致分为统计学方法和物理方法两大类。统计学模拟方法包括以SRM,MSRM等历史地震统计分布与应力分布结合考虑的拟合方法以及以研究主余震序列分布规律的ETAS研究为代表的模拟方法。其中包括基于库伦破裂准则的模拟方法,基于速率和态的摩擦准则的模拟方法。研究中采用基于库伦破裂准则的模拟方法对于区域地震序列进行数值模拟。


周仕勇教授

  高原研究员报告的题目为《近场小震体波记录揭示的地壳地震各向异性》,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方法、数据 的介绍,断裂带邻近区域地震各向异性 ,上地壳各向异性、应力、断裂 。依据多种模型的分析得出结论有;快S波偏振平行于定向排列裂隙走向,平行于原地主压应力方向。走滑断裂上的快S波偏振与断裂走向一致;逆冲断裂带的快S波偏振,主要与主压应力方向平行。地壳各向异性常常与上地幔各向异性不同,体现了不同的介质变形特征。 地壳裂隙各向异性特性与地震活动(应力变化)相关。


高原研究员

讨论与交流环节



  
  学术报告结束后,丁志峰副所长致闭幕词,庆?;疃猜崾?。


丁志峰副所长致闭幕辞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