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期
发布时间:2016-06-28
研究生论坛第一百三十一期活动
时间:2016年6月20日(周一)下午14:30
地点:703会议室
主题: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的发震构造和未来地震危险性分析
报告人:白玲研究员
主持人:李佳威(研究生会)
2016年6月20日下午,研究生论坛第131期活动荣幸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白玲研究员,为全所研究生及科研人员做了题为《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的发震构造和未来地震危险性分析》的讲座。研究生会李佳威主持了本期论坛。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关于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的研究结果及探讨分析。白玲老师首先介绍了在此次地震灾害调查中需要了解的青藏高原构造背景,同时详细阐述了喜马拉雅造山构造带的热点问题。继而,白玲老师介绍了本次地震主震与余震序列的震源参数。白老师指出,震源参数的确定,是利用中-尼台阵等近震、区域和远震波形数据,采用多尺度双差定位法(Multi-DD),对廓尔喀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得到的结果有:主震位于地表以下18.5公里,发生在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MHT)上;余震大多位于MHT上盘,揭示了喜马拉雅造山带中部存在逆冲断层系统。最后,通过对未来地震灾害的评估,白老师总结到,尼泊尔现有的建筑大多缺乏抗震设计,房屋倒塌是地震时的最大威胁之一;不同地区地震动参数差异较大;西部、中东部和中尼边境口岸等地区地震危险性较大。
报告的最后,在场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们与白玲老师展开了热烈的交流,白老师给大家详细解答了一些青藏高原构造的知识以及更深的阐释了报告中地震研究的详细思路方法。这次讲座增加了研究生们的见闻,开拓了我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