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期
研究生学术论坛第八十五次活动
时间:2014年1月13日 14:00
地点:1210房间
主持人:吴忠良所长、吴建平研究员
特邀专题讲座:
杨建思研究员:野外工作生存知识
公派出国留学人员研修情况交流:
1. 报告题目:从盆地沉积看造山过程-以四川盆地为例
报告人:陈石副研究员(一室)
2. 报告题目:岩石破裂过程中电磁辐射信号实验研究
报告人:王红强副研究员(三室)
3.报告题目: 冰岛火山地区剪切波分裂研究
报告人:刘莎博士(四室)
4.报告题目: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结构研究
报告人:王兴臣博士(八室)
2014年新的一年伊始之际,为更好地促进研究生与青年科技人才的学术交流活动,1月13日下午,我所教育中心精心组织安排了一期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这是第85期活动。吴忠良所长、吴建平研究员应邀出席并分别主持了此次学术交流活动。
作为特邀专题讲座,我所副所长、主管地震应急工作的杨建思研究员根据自己多年在野外开展应急流动工作的经验,系统介绍了野外工作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以及必备的生活用品。杨建思副所长结合自己多次赴大震现场野外工作实际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处理问题的技巧。她还特别强调了在高原环境工作时应该注意的安全常识、如何应对高原反应以及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时必须要注意并应遵守的民俗习惯等。报告内容贴合野外工作实际情况,为研究生们今后参与野外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随后,研究所青年科技骨干陈石副研究员、王红强副研究员以及刘莎博士、王兴臣博士分别作了交流报告。他们4人都曾得到中国地震局和国家留学基金委联合实施的“地震科技青年骨干人才培养项目”资助,先后赴国外进行研修访问。
一室副研究员陈石博士曾在2013年期间赴美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访问学习,合作导师为地质科学系刘勉教授。他结合自己出国交流访问过程中的研究工作,以“从盆地沉积看造山过程以四川盆地为例”为题,介绍了基于三维岩石圈弹性挠曲模型,采用弹性回剥的方法,使用勘探钻井数据对四川盆地中新生代的地层沉积物厚度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通过分析沉积加载和构造加载,研究在四川盆地中新生代沉积演化的变形史特征。
三室副研究员王红强博士的报告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开展的岩石破裂和电磁辐射信号采集实验研究工作和出国访问学习的情况。作为震前电磁前兆异常及地震短临预测手段的一种,来自岩石破裂和地下断层活动过程的电磁辐射信号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室内岩石破裂实验是野外断层活动的微观物理模拟,实验过程中监测到很多电磁波信号出现于主破裂时刻前后,类似于同震信号,主破裂之前(震前)的电磁波信号较少。实验研究结果对野外观测数据的分析和理解、理论模型的建立有重要指导意义。为了进一步探索电磁前兆信号的发生机理,王红强赴美国加州Mountain View的SETI研究所访问学习一年,与Friedemann Freund教授开展合作实验研究,主要围绕大地震前电磁异常信号的产生机理开展工作。报告围绕研究工作和访学内容展开,介绍了岩石电磁实验领域的最新进展,开阔了大家的视野。
刘莎博士针对在英国交流学习一年所获得的成果,做了关于“冰岛南部火山地区剪切波分裂研究”的报告。报告首先简介了冰岛2010年3月到4月火山喷发的背景,然后系统的介绍了剪切波分裂方法。报告通过分析冰岛南部火山喷发前后地震活动性,以及剪切波分裂参数的微小变化探讨了地壳应力随着火山喷发在时间上的变化,以及相应的地壳微裂隙的变化,进一步证实了剪切波分裂方法在地震各向异性研究中的应用。
王兴臣博士介绍了其通过S波接收函数方法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结构的研究成果。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厚度变化明显,从东部块体的60km左右逐渐变化到西部块体的130km左右,与通过面波反演成像获取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幅度超过100km。同时通过S波接收函数获取的华北克拉通地壳厚度与通过P波接收函数获取的地壳厚度非常一致,进一步说明其研究结果与其他方法获取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与会人员围绕着以上几个报告展开了热烈讨论,报告会取得预期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