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期
研究生论坛第二十五次活动
时 间:2006年9月29日 9:00—11:00
报告一:A Field Experiment Study of Improving the Seismic Detectability with Coded Source 报告人:葛洪魁 研究员
报告二: Study on the Impact of Focal Mechanism on Long-period Ground Motions 报告人:俞言祥 研究员
报告三: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Recent Crust Movement and the Faults Activities in Tibetan Plateau 报告人:张东宁 研究员
此次研究生论坛活动特邀所内三位专家向研究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介绍其最新研究工作进展及成果。三位专家分别为实验地球物理研究室主任葛洪魁研究员、工程地震学和城市减灾研究室主任俞言祥研究员及科技发展部主任、地震数据分析与地球物理计算中心主任张东宁研究员。他们所做报告均为英文表述。
葛洪魁研究员介绍了现从事的编码震源提高地震探测能力的可行性实验研究的工作。主要对地震编码等基本概念、相关的实验装备、开展的野外实验工作情况以及提高信号检波能力的科学思路等进行了介绍。地球深部结构研究是地震预报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传统人工地震受到探测深度、分辨率或震源能量的环保限制,因此探索利用小能量震源进行深部高分辨率探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葛教授借鉴雷达探测中的编码原理,开展了震源编码探测实验,利用人工震源向地下发送具有独特特征的随机编码序列脉冲,作为一次等效激发,利用准确记录的编码震源的源函数与地震连续观测的互相关进行"解码"分析来获取地下信息,形成编码地震探测技术。实验结果表明编码地震能够大幅度提高地震探测能力,利用小能量震源获得远距离的探测和高分辨率,是一种具有重要发展前景的人工探测技术。
俞言祥研究员介绍了近期完成的有关长周期地震动特征的研究工作。周期地震动特性的研究对自振周期较长的大型结构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他与其他专家利用1997年新疆伽师强震群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研究了震级大小和震源机制对长周期地震动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地震震级对长周期地震动的影响较为明显,震级越大,长周期地震动的成分越多;与走滑型地震相比,倾滑型地震的垂直向长周期成分更为丰富;走滑型地震的水平向长周期加速度反应谱值高于正断层型地震的水平向长周期加速度反应谱值。
张东宁研究员介绍了青藏板块地壳运动和断层活动有限元数值模拟工作。以GPS观测、大地热流测量、较高精度地形数据、全球板块相对运动的REVEL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以青藏高原现代构造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东亚地区构造形变场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内部和周边地区走滑断裂带的活动,对东亚地区地壳运动速率和方向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青藏高原物质向东南方向运动有显著影响;不同构造块体岩石圈强度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川滇菱形地块边界断层错动性质。在考虑青藏高原地形附加重力作用和周边板块汇聚作用对现今大型断裂带运动特征控制作用的同时,岩石圈之下的橄榄岩软流圈至转换带物质对流对岩石圈的拖曳力也是必须考虑的底部边界条件。
本次活动的宗旨是让研究生们能够切身了解、学习到我所科研一线的专家是如何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以及如何在国际学术活动中表述自己的科研成果。专家们耐心地解答了同学们的提问。论坛活动由教育中心主任肖春艳老师主持。所长吴忠良教授也在百忙中参加了本次活动,并在报告结束之际做重要讲话,强调研究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们要注意学习、借鉴专家们的正规化的科研工作思路以及正规化的科研成果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