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期
研究生论坛第七次活动
时间:2004年12月24日(星期五)
地点:地球所研究生教室(703)
主讲人1:赵爱华 博士
题目:用最小走时树方法计算走时和射线路径
主讲人2:郑需要 研究员
题目:各向异性线性化反演方法及其应用
本期主持人:侯建民
用最小走时树方法计算走时和射线路径
赵爱华 博士
一、基本原理:惠更斯原理、费马原理
二、最小走时树法计算过程示意图
三、基本算法介绍
1. 基本算法模型算例I
a) 子波传播区域半径 n=1模型I初至波射线路径
b) 波传播区域半径 n=5模型I初至波射线路径
c) 子波传播区域半径 n=10模型I初至波射线路径
d)子波传播区域半径 n=150模型I初至波射线路径
2. 基本算法模型算例II
a) 子波传播区域半径 n=1模型I初至波射线路径
b) 波传播区域半径 n=5模型I初至波射线路径
c) 子波传播区域半径 n=10模型I初至波射线路径
d) 子波传播区域半径 n=150模型I初至波射线路径
3. 基本算法特点
从这两个模型算例可以看出:
a) 最小走时树法不仅适用于均匀介质模型,而且还适用于非均匀介质模型,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b) 对于规模较大的地质模型,基本算法要求取较大子波传播区域半径才能取得比较准确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计算速度。
四、改进型最小旅行时树法
1.改进算法模型算例
子波传播区域半径 n=1模型I初至波射线路径
2. 改进算法特点
从这两个模型算例可以看出:
a) 改进的最小走时树法不仅保持了原方法稳定性强、适应复杂介质模型的优点,而且在保证精度的同时,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
b) 这种改进对三维介质模型效果将更为显著。
五、转换波快速射线追踪方法
• 下行波走时的计算
• 上行波走时的计算
• 射线路径的追踪
1. 弹性介质模型II
3-D弹性介质模型
2. 三维模型基本算法计算结果
弹性介质模型II
a) 转换反射波射线路径
b) 转换反射波时距曲面
各向异性线性化反演方法及其应用
郑需要 研究员
一、报告主要内容
1. 研究内容:
a) 二维和三维反射和折射地震剖面各向异性反演公式
b) Walkaway VSP各向异性反演公式
c) 实验室中岩石样本测量的各向异性反演公式
2. 主要应用:
a) 板块构造介质各向异性动力学研究
b) 地震震源区介质各向异性变化的监测和计算
c) 深地震测深各向异性解释方法
d) 超深钻井岩石性质的现场测量技术和反演
e) 实验室中岩石样本各向异性参数测量和计算
f) 油汽田各向异性勘探技术
g) 大型水坝储水后坝体内裂隙扩展的监测和计算
h) 核废料储藏场地裂隙的探测和研究
二、理论简介
1.什么是地震各向异性?
2. Christoffel equation
三、Outline
• Motivation
• Basic equations
• Extraction of anisotropy property from reflected profiles and walkaway VS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