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研究生论坛第二次活动
时 间:2004年10月15日
地 点:地球所703房间
主持人:王宝善博士
主讲人:陈勇(在读博士研究生)
特邀嘉宾:许力生研究员
参加者:全体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
主要内容:
一、陈勇博士首先就其博士论文中有关“基于数字强震记录的地震动位移的放大效应”内容做了报告;
二、特邀嘉宾许力生研究员介绍了他目前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的有关内容——2001年印度古杰拉特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与震害的关系。
陈勇博士报告的具体内容如下:
随着长周期(从几秒到十几秒)结构物的大量兴建,如高层建筑、长大吊桥、大型储油罐和海洋平台等,现有的抗震设计规范,多只考虑到6秒且2-6秒的反应谱值并不可靠,已不能满足它们的设计要求。很多大城市位于沉积盆地,而盆地结构和松软沉积物对长周期地震面波的激发与传播具有很强的作用效果,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长周期地震动的研究迫在眉睫。
地震动的长周期特性的研究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方法主要有以强震记录为基础的经验统计方法和将地震震源谱外推到长周期段的震源模型法。经验统计方法研究的结果,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参数的合理取值都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具有可靠长周期分量的实际记录来检验或标定。具有良好长周期特性的实际记录,无论对统计方法还是理论模型方法的有效性,都至关重要。
模拟式地震仪的记录中,用于强震观测的加速度记录,积分时将不可避免地引入可观的长周期误差,不适合长周期地震动研究。而用于监测中等强度或较强地震的低放大倍数位移式地震仪记录,不需要积分,经过一定的校正处理后,可用于长周期地震动的研究,但由于仪器特性的限制,用到10秒以上不可靠。低倍位移式地震仪使用时间较长,目前基本停用,以前的大震记录也很难找到。这种现状促使地震工程学与地震学的研究相互渗透。地震工程学家正在利用地震学家的地震仪记录的低频成果,结合自身的强震仪记录的高频成果来研究长周期地震动。
数字强震台网和数字地震台网记录以其大动态范围、宽频带的特点克服了模拟式地震仪记录的弱点,推动着长周期地震动的研究。但大部分记录集中在5.5级以下的地震中,且震中距在50-300公里间的记录较多,震级-距离分布不理想。台网建设始于70年代末,使用时间不长,大震记录少,大于10秒的长周期段不可靠,具有更丰富长周期分量的大震记录不多。除了这些实际记录,还需其他方法对大震近、远场的长周期地震动进行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