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6日山东德州市平原县5.5级地震 科技支撑简报(Ⅱ)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8月6日2时33分在山东德州市平原县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位于北纬37.16度,东经116.34度。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启动震后科技应急处置预案,产出了矩心矩张量解、震源区速度结构、同震形变场模拟、余震发生概率、余震序列精定位(更新)等科技支撑产品。
1.矩心矩张量解
矩心矩张量反演采用了震中距8.93°~44.03°范围的31道长周期多分量体波数据,基于时空网格搜索和同步源反演确定了矩心位置、矩张量解与其对应的震源时间函数,获得的最优模型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标量地震矩为2.6412×1017牛·米、矩震级Mw为5.55,矩心坐标为北纬37.20度、东经116.38度,矩率函数峰值时刻为第2秒。断层面解为节面I:走向224°/倾角072°/滑动角-161°,节面II:走向128°/倾角072°/滑动角-019°。双力偶成分占比接近94%,观测数据与合成数据整体相关度为0.89。
2.震源区速度结构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ChinArray)360个流动台站和202个固定台站所记录到的天然地震事件P波资料与实测布格重力异常,采用接收函数H-κ叠加法、重震(重力与近震体波走时)联合反演方法,给出了华北地区地壳厚度和P波速度结构。地壳厚度分布结果显示,此次地震震源区地壳厚度~35km;是过震中分别沿北东-南西、北西-南东两个方向的P波速度结构垂直剖面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发生在Vp低速异常的边界区域。
3.三维及InSAR同震形变场模拟
基于均匀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和震源机制解,模拟了此次地震的三维同震形变场,并利用Sentinel-1卫星的SAR成像几何参数分别计算了升、降轨InSAR地表形变干涉图,模拟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引起了地表微小同震位移,最大水平向位移达到1.5毫米、垂直向位移达到-2.3毫米。该结果对于震害的评估以及是否可利用InSAR观测到显著的地表形变具有参考意义。
4.余震概率预测
利用Omi-R-J方法对山东平原5.5级余震序列(截至2023年8月7日6时)开展了参数拟合和余震发生率预测。计算结果表明,截止到目前,山东平原5.5级地震序列参数p值接近1.3、表明此次序列衰减较快;b值接近1.0,表明震源区当前的差应力水平不高。余震概率预测结果表明,未来1天内ML2.5上余震的发生率为0.983次/天。
5.余震序列精定位(更新)
截止2023年08月07日12时02分,获得了63个余震的位置,余震序列精定位结果表明,余震略呈北东东向分布,震源深度集中在10公里至28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