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标准《工程场址最大可信地震动评估随机有限断层法》正式发布
发布时间:2022-07-22
我国西部大江上建设的梯级高坝大库,均位于高烈度地震区,如何保障高坝地震安全是我国水电开发中面临的关键技术挑战。近年来大坝抗震研究进展较快,但由于大坝坝址位于高山峡谷,地形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因此高坝坝址地震动输入机制的确定成为高坝抗震急需解决的首要前提和制约因素。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俞瑞芳研究团队,联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陈厚群院士研究团队,围绕高坝坝址地震动输入机制等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在交叉学科领域有新的突破,建立了能够考虑震源破裂过程、传播路径及场地条件等因素的、且适合于高坝工程应用的地震动参数评价方法。该方法能够给出多层次、多风险水平的地震动参数评价结果,为保障特高坝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实现在最大可信地震作用下不溃坝的战略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2022年5月24日,中国地震学会发布公告,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共同起草的团体标准《工程场址最大可信地震动评估 随机有限断层法》通过审核,并批准发布,编号为T/SSC1-2022,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本标准对2018年颁布的《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GB 51247-2018)中的规定“当发震断层距离场址小于10 km、震级大于7.0级时,宜研究近场大震中发震断层作为面源破裂的过程,并且需要考虑“最大可信地震”对场址设计参数产生的影响”给出了可操作性的规定,充分发挥了地震行业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