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宣传周|面向公众的房屋地震安全信息智能科普APP“震安居”正式上线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陈 波
您家的房屋抗震吗?您工作单位的房屋建筑抗震吗?如果汶川地震、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等发生在附近地区,您所关心的房屋建筑破坏情况会怎么样?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陈波副研究员团队本着“科技服务公众,提高公众地震安全主体责任意识”的观念,开发了一款基于手机APP的面向公众的房屋地震安全信息智能科普平台—“震安居”。广大公众可以利用该软件初步判断自己所关心的房屋建筑的地震安全状况,积极参与房屋建筑抗震设防监督,积极参与和配合房屋建筑抗震加固改造,积极传播房屋建筑抗震知识。
公众可以通过安卓相关应用平台及苹果手机应用商店搜索“震安居”,即可免费下载使用。
详情介绍:
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将抗倒塌作为编图的基本准则,不仅是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计的依据,同时也是国家各类规划和应急救援设施建设的安全要求,为全面提高我国的抗震设防能力提供了法律保障和科学依据。为了新一代区划图更好的贯彻实施,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高孟潭研究员指导研发了基于智能终端和互联网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服务平台,在地震系统内外进行了推广和试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与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密切相关的就是房屋建筑等工程结构的地震安全问题。近几年,我国发生多次破坏性强烈地震,如汶川地震、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等,对人民生命财产等造成了巨大破坏,也引起了社会对地震防灾减灾的广泛关注。“我家的房屋抗震吗?我工作单位的房屋建筑抗震吗?如果汶川地震、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等发生在附近地区,我所关心的房屋建筑破坏情况会怎么样?”等等也是普通老百姓比较关注的地震安全问题。201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公告新一代地震区划图正式实施时,特别提到公众可以通过网站和手机终端应用软件了解自家房屋的抗震要求及相应的地震动参数,这是我国首次实现通过智能终端和互联网技术辅助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服务。
根据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公共服务精品”规划建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陈波副研究员团队继续扩展和完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服务平台,研发了面向公众的房屋地震安全信息智能科普APP—“震安居”。
该平台是基于新一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进行设计和架构,包括了面向公众服务的智能终端APP(IOS & Android),以及构建在弹性扩展的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级别云计算服务平台的后台运维管理端。系统总体功能以“面向公众服务”、“地震风险”为导向,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信息服务的基础上,结合用户所在或关系的地震场景,通过设定简单的参数,如地震大小、震中位置、房屋信息,系统自动计算给出房屋在设定地震作用下可能的破坏情况。
在充分考虑到不同用户的专业知识基础和使用目的的基础上,“震安居”APP以科学、准确、简单、便捷为目标,在功能上提供了:
? 抗震评估模块:基于用户当前位置及设定建筑参数(建筑结构、层数)的自动化三维建筑物模型建构与展示,如下所示:
? 结合用户设定的地震参数,根据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模型,可快速评估出指定类型建筑的震害情况,并且将不同楼层的震感情况,在建筑物上进行可视化渲染,如下所示:
? 震情速递??椋夯谑奔湫蛄械闹泄厍卣鹚俦ㄐ畔⒉檠胝故?,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最近一周、最近一个月及最近一年的地震速报信息,并可根据“发震时间”、“地震震级”和“发震深度”进行自由排序,如下所示:
? 同时,在地震速报信息详情信息中,向用户提供了基于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计算的震中烈度估算,以及按照地震波传播速度评估的地震5秒、15秒及1分钟的影响范围示意图,如下所示:
? 地震区划模块:基于当前定位位置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信息查询,同时在地图上展示全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专题图。区划图信息包括了二类场地基本地震动信息、四级地震作用下五类场地的峰值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以及平台高度信息,如下所示:
? 周边断层模块:提供全国范围内已探明断层专题图展示,并基于当前定位位置的周边断层信息快速查询及可视化,默认展示距离当前位置最近的6条断层,如下所示:
? 同时,可查看断层相关详细信息,包括:断层名称、性质、活动时代、断层走向、倾角等信息,如下所示:
? 地震科普模块:考虑到面向公众服务,针对每个模块还提供了相关主题科普版块,提高公众对地震相关的认知水平,如下所示:
特别鸣谢: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的指导支持。北京市地震局薄涛高级工程师、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林旭川研究员、深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刘智副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徐超高级工程师等专家的参与指导。
作者简介:
陈波,男,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发展部,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地震工程学与城市减灾。